|
|
|
華東理工大學:第十一屆全國化工熱力學教學及學科發(fā)展研討會落幕 |
http://m.gerecailiao.cn 2024年10月26日 來源:華東理工大學 |
|
10月18日至20日,由教育部高等學校化工類專業(yè)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,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承辦,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協(xié)辦的第十一屆“全國化工熱力學教學及學科發(fā)展”研討會舉辦。本屆大會圍繞“AI賦能化工熱力學教學和科研”主題,組織了9場大會報告,并開展了5個主題報告及50個邀請報告,來自國內化工熱力學領域的200余位專家學者參與。
教育部高等學校化工類專業(yè)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辛忠為大會致辭,希望與會專家不斷轉變教育理念、教學模式、教學手段和教育生態(tài),積極探索教育發(fā)展的新思路和新舉措,為培養(yǎng)更多具有創(chuàng)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化工人才貢獻力量。
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李濤教授致歡迎辭,介紹了學校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的基本情況,高度評價了教育部化工類專業(yè)教學指導委員會堅持開展化工熱力學教學及學科發(fā)展研討會的做法,并向全體參會代表和嘉賓表示歡迎。
中國科學院院士、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李靜海教授作“科學的時代特征:應對全球挑戰(zhàn) 轉變科研范式 填補知識空白”特邀報告。他對知識體系的邏輯和框架進行了深入詳細的解讀,回答了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全球挑戰(zhàn)、轉變科研范式并填補知識空白的時代問題。
中國化工學會會士、南京工業(yè)大學陸小華教授作“傳承和創(chuàng)新:憶胡英先生與化工熱力學”特邀報告。他深切地回憶了胡英先生的生平、治學和研究經歷,對胡英先生在化工熱力學發(fā)展上的貢獻給出了高度評價,并對化工熱力學未來的發(fā)展方向與機遇進行了展望。
教育部高等學;ゎ悓I(yè)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、中北大學原校長劉有智教授作“新時代化工專業(yè)教育教學的責任擔當”特邀報告。他表示,“如果說當老師難,那么,當化工專業(yè)的教師就更難,使命更艱巨,責任更大”。他強調,專業(yè)自豪感、自信心、認同感等要素是化工教師履職擔責的基礎。
教育部高等學校化工類專業(yè)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、天津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夏淑倩教授作“AI和化工熱力學”特邀報告。她指出,AI已經促進了科學研究范式的改變,將經驗范式、理論范式、計算范式和數據驅動有機融合的科學智能(AI for Science)研究新范式已經登上歷史舞臺,并且必將大放異彩。
中國工程院院士、華東理工大學資源與環(huán)境工程學院院長汪華林教授作“碳中和:共同的未來”特邀報告。他指出,人類活動突破了六個邊界(氣候變化、生物圈完整性、新物質、生物地球化學流、淡水使用和土地系統(tǒng)變化)的安全水平,正將世界推向人類“安全操作空間”之外。他強調,要解決當前的環(huán)境問題,建設碳中和的新時代,需要工程學和社會學密切交叉協(xié)同。
天津大學姜忠義教授作“化工過程中的‘新三傳’”特邀報告。他指出,在物質傳遞、熱量傳遞和動量傳遞的“老三傳”以外,電子傳遞、質子傳遞和分子傳遞的“新三傳”是從底層和源頭實現化工國產高效強化的共性科學問題,是化工國產走向高端化、綠色化、智能化的抓手,是新質化工高質量發(fā)展的重要支點。
教育部化工專業(yè)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、南京理工大學鐘秦教授作“AI賦能驅動化工課程教學優(yōu)質發(fā)展”特邀報告。他闡述了對AI輔助下理論與實驗相融合推動化工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(fā)展的看法,并使用“從批判思維到創(chuàng)新品格”的教學案例進一步說明了自己的觀點。
中國石油大學(北京)陳光進教授作“AI背景下化工熱力學課程建設的幾點思考”特邀報告。他從熵增定律的熱力學規(guī)律切入,為當前AI發(fā)展的背景下化工熱力學課程建設帶來了新洞見。
清華大學盧滇楠教授作“AI賦能化工熱力學課程建設與熱力學大模型”特邀報告。盧滇楠指出,理論與數據融合是酶分子設計的未來之路,基于實體庫建設與高通量篩選相結合得到的酶反應數據庫,與智能篩選和理性設計相結合,可以按需定制新酶分子以及新反應。
此次會議,展示了化工熱力學教學和學術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,對化工基礎和相關應用領域有較好的促進作用。在化工熱力學的應用前景方面,AI的融合不僅推動了計算化工熱力學的發(fā)展,還為電池制造、能源轉換和環(huán)境工程等領域帶來了新的科研范式。
|
關于華東理工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|
|
特別說明: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,華禹教育網(m.gerecailiao.cn)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(yè)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,僅供參考,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。 |
|
|
|